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血液学 >> 血液学前景 >> 正文 >> 正文

中国血液学2020年度十大研究进展揭晓

来源:血液学 时间:2022/8/17
刘军连出诊时间 http://m.39.net/pf/a_4305593.html

◎科技日报记者张佳星

1月30日,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布了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入选成果显示,人类对于血液学的研究已经走进了“单细胞视角”。例如,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命运选择、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起源等。

如果将人体内的血细胞群比喻成“一个社会”,那么包括造血干细胞在内的不同的细胞均有其自身的特点,甚至会像不同的族群一样有自己的起源、发育、组学分型等。对于它们的精细化研究将对理解相关疾病机理、形成突破性诊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开创性的现代生物技术往往最早应用于血液学领域,这主要源于我们血液系统取材便利的特点。”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表示,血液在体内的流动性也会为疾病的诊疗起到“探测器”的效应,血液解决血液病的问题,也解决血液相关的众多疾病的问题。理论上讲,不同疾病诊疗均可通过血液学的相关研究打开突破口,血液学也是信息技术、单细胞测序技术、靶向治疗等交叉学科的重要突破口。

据悉,“中国血液学十大研究进展”遴选活动由首届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发起,所推荐的科学进展为在年1月1日至年12月31日期间公开发表且核心科学发现在中国完成的研究成果。中国血液学科发展大会组委会经情报信息机构全面检索和多轮组织专家广泛推荐,遴选出了25项候选成果。经血液领域相关两院院士、国家重大项目负责人、《中华血液学杂志》编委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生理学会血液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等领域专家进行网上投票,得票数排名前10位入选。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早期命运选择

中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程涛、朱平、郝莎、程辉、董芳等首次系统绘制人和小鼠血细胞精细单细胞转录组图谱,建立血细胞转录组的“正常参照”;基于功能、表型和转录组(FIT)的综合研究策略首次打开造血干细胞(HSC)移植后早期命运选择的“黑匣子“,颠覆了移植后HSC“剧烈扩增”这一传统认识。

上述研究作为血细胞尤其HSC研究领域重要进展,不但为人和小鼠血细胞转录组学研究奠定坚实基础,而且揭开了HSC移植后早期行为的神秘面纱,对促进临床移植后造血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CellBiology和NationalScienceReview。

造血干祖细胞的早期起源

暨南大医院刘兵研究组与合作者在单细胞尺度建立了从转录组、免疫表型和功能(TIF)三层面规范定义造血群体的研究范式,精准界定了造血干细胞生血内皮以及人胚髓系祖细胞;揭示了造血干细胞的精细血管起源及其特化路径,解析了人类巨噬细胞的多重起源以及组织驻留型巨噬细胞特化过程的关键分子事件。

这些发现对造血干祖细胞体内发育及体外再生研究、以及固有免疫系统形成的规律及调控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数据库资源和小鼠模型。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和CellRes。

解码人类巨核细胞发育

中国医院周家喜和石莉红研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刘兵研究组在国际上首次从单细胞尺度解析了人胚早期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及异质性,发现人类卵黄囊及胎肝来源巨核细胞呈现出高度的细胞异质性。并鉴定一群具有免疫相关基因高度富集的“免疫型”CD14+巨核细胞,路径分析提示这些不同特性的巨核细胞可能经由不同的发育路径产生。此外,研究者还发现早期的巨核细胞可能起源于内皮细胞。

该研究第一次解析了人类巨核细胞的分子特征和异质性,同时对早期巨核细胞的起源革新了以前的认知,可以追溯到内皮阶段。巨核细胞异质性的解析为体外血小板再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提示血小板也可能存在丰富多彩的异质性,血小板异质性的解析有望对诸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重要的影响。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StemCell。

基于多组学和EB病毒特征的NK/T细胞淋巴瘤分子分型

上海交通大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国家转化医学中心(上海)赵维莅课题组首次提出基于分子遗传学异常、表达谱特征、细胞来源、EB病毒潜伏感染类型及病毒基因表达谱的三种不同分子亚型。

该研究系统揭示NKTCL(NKTCL是中国最常见的T细胞淋巴瘤),致病分子机制,极大促进对NKTCL基因组、转录组及EB病毒特征的认识,对于当前预后评估及未来分层靶向治疗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Cell。

基于癌蛋白MYC调控机制的白血病治疗新策略

医院刘胡丹研究组发现周期蛋白激酶AURKB直接结合并磷酸化癌蛋白MYC(新型S67磷酸化修饰),并揭示其增强MYC蛋白稳定性以及促进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恶性进展的功能作用。

上述研究为靶向抑制AURKB的抗白血病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FBXW7基因型可作为预测靶向治疗疗效的分子标志物。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ancerCell。

染色质变化调控白血病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武汉大学张好建研究组发现染色质变化调控ALKBH5表达是正常造血干祖细胞向白血病干细胞演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证实ALKBH5特异调控急性髓系白血病干细胞功能,并揭示了其作用机制。

此研究发现了白血病干细胞演化的新事件,诠释了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的新机制,为特异靶向白血病干细胞提供了潜在治疗靶点。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CellStemCell。

补体信号决定B细胞在化疗诱导免疫中的作用

中山大学苏士成团队通过新辅助化疗前后配对临床样本的单细胞测序和B细胞特异敲除模型,发现化疗后三级淋巴样结构中一群ICOSL+B细胞对抗肿瘤免疫产生起到关键作用。补体调节蛋白CD55调控了该群细胞产生,进而决定肿瘤B细胞起到免疫促进还是免疫抑制的作用。

上述研究揭示了化疗后B细胞在不同肿瘤中呈现相反作用的原因。不仅为判断化疗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及患者的疗效预后提供有应用前景的标志物,还为肿瘤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索拉非尼治疗移植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新方案

医院血液科刘启发团队与合作者发现,allo-HSCT后应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可显著降低FLT3-ITD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患者在索拉非尼维持治疗过程中耐受性良好。

上述研究不仅显著改善了FLT3-ITD阳性AML患者的预后,更为临床有效应用泛TKI包括索拉非尼联合allo-HSCT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依据。相关成果发表于TheLancetOncology。

新冠肺炎患者的出凝血风险及其管理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面对这一全新感染性疾病,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胡豫研究组在国际上率先发现新冠肺炎患者存在出凝血异常,报道了基于出凝血指标的快速诊断分型模型,并应用DIC/SIC积分系统指导危重症救治,降低死亡率;指出了VTE与新冠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正相关,预防性抗凝可减少危重症病死率。从现象观察,积极预防,再到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进一步探索致病机制,降低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相关成果发表于Circulation和TheLancetHaematology。

CAR-T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周剑峰、中国医院邱录贵、医院徐开林、浙江大医院钱文斌等多个研究团队发现,HBV慢性感染者和乙型肝炎康复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HBV再激活处于高风险状态,但能在核苷类似物(NAs)预防下安全有效地接受CAR-T细胞治疗。

上述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对包括乙肝感染者在内的血液肿瘤患者开展CAR-T细胞治疗提供了指引,为CAR-T细胞疗法相关不良反应防治指南的制定提供了循证依据。相关研究发表在Blood、Leukemia、JImmunotherCancer和BrJHaematol等期刊上。

编辑:张琦琪

审核:王小龙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4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