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血液学 >> 血液学优势 >> 正文 >> 正文

MM课堂钟立业教授MM疗效评估解析

来源:血液学 时间:2022/4/14

随着MM治疗领域的新药不断涌现,患者的临床疗效有了大幅的提高。然而,相较于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的疗效评估则显得复杂很多,这也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调整造成了一定阻碍。本期我们特别医院钟立业教授,为大家厘清“MM的疗效评估”脉络,避免进入诊疗误区。

固定布局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视频时长约30分钟,建议wifi环境下观看)

MM疗效评估以肿瘤细胞产物为基础,其次才是肿瘤细胞本身,继续深入则到了MRD层面。其中,不论是评估疾病缓解,还是进展/复发,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是肿瘤细胞产物的定量,其检测包括血清蛋白电泳、24小时尿M蛋白电泳和血清游离轻链。建议在评估时都进行检测。而在进行疗效评估之前,需要确定两个问题:

1.基线指标是否可评估。必须达到可评估标准,才能采纳并用于临床疗效评估。

2.疗效评估指标的优先级。若血或24尿蛋白电泳(SPEP、24hUPEP)的M蛋白定量均可评估,则两者均优先采用,且以疗效较低者为准。若血M蛋白、尿M蛋白仅其中一个可用,则采用可评估的那个指标,且自始至终均可使用该指标,不可以先用血M蛋白而后改用尿M蛋白。若两者基线水平为不可评估状态,则使用血清游离轻链(sFLC)进行疗效评价。若血M蛋白、尿M蛋白、血清游离轻链均不可评估,则使用骨髓浆细胞进行疗效评估(具体基线要求见下表)。此外,钟教授还解答了临床医生常遇到的几个疑惑:1.如基线无可测量病变,仅进行CR以上或PD疗效评价;2.如出现两条M蛋白,将两者合并计算;3.基线如同时进行BM涂片及活检,以高者为基线,原则上采用相同的方法;4.并非每次疗效评估都需要进行骨髓检查,一般只有确认患者达到CR以上、需要进行MRD检测时,或者临床怀疑PD,才需要完善骨髓检查。

紧接着,钟教授引入第一个真实病例,对MM疗效评估的原则进行了详细阐述。

根据上述疗效评估的原则和标准,该患者基线血、尿M蛋白均达到可评估要求,且治疗后M蛋白降低≥90%,且尿M蛋白mg/24h,评估疗效为VGPR。随后,钟教授通过第二个真实病例引出不分泌型/寡分泌型的MM疗效评估。该病例是一个轻链型MM患者,从资料中可以看出,该患者基线时并无可评估的标准。虽然血或尿存在单克隆蛋白,但定量检测中血/尿M蛋白以及游离轻链均未达到“可测量”要求,此类MM定义为寡分泌型骨髓瘤;若血/尿未见单克隆蛋白且游离轻链比值正常时,则定义为不分泌型MM(1%)。对于不分泌/寡分泌型MM,需采用“可测量”的骨髓浆细胞进行CR/PR评估,如骨髓浆细胞数量也属不可测量范畴,则只能进行≥CR或PD的疗效评估;但无论基线的骨髓浆细胞是否可测量,若BM-PC比例增加≥25%(绝对值增加≥10%),可评估为PD。因此,该病例在基线时无任何可测量病灶。在治疗后首次评估时,该患者尚未达到CR标准,则只能判定为“不可评估”。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之后进行第二次评估,BM-PC小于5%,达到CR标准,则可判定为CR。此外,若患者获得CR后出现IFE转阳,需注意重链和轻链类型是否改变,如改变,则多为免疫重建而非复发,随访中会消失。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单克隆抗体治疗对M蛋白的影响。治疗性的M蛋白多于3-6个月消失,具体取决于药物的半衰期和肾功能情况。有效性评估还有几个需注意的问题:

有效性评估的基线值为最接近治疗前的数值

如两项以上可测量病灶用于评估疗效,结果不一致时,疗效判定为较差者

评估时如关键资料缺失,疗效需下调一级。如:除未行骨髓检查外其他指标符合CR,则评为VGPR

在连续评估中,如确认为某种疗效(如VGPR),M蛋白即使缓慢升高(符合PR/SD标准),在确认PD前,也只能评估为VGPR,直至PD

钟教授继续介绍第三个病例,该病例为IgG-κ型MM,伴髓外浸润。经治疗后各项指标明显下降,但2年后,多个指标均显著上升。

对于PD的标准,需符合以下其中1项(以下所有数据均与治疗后的最低数值相比,且需同时符合升高比例和绝对值要求):

血清M蛋白升高≥25%(绝对值升高≥5g/L)或M蛋白增加≥10g/L(基线血清M蛋白≥50g/L时);

尿M蛋白升高≥25%(绝对值升高≥mg/24h);

如果血清和尿M蛋白无法检出,则要求受累与非受累血清FLC之间的差值增加≥25%(绝对值增加≥mg/L);

如果血清和尿中M蛋白以及血清FLC都不可测定,则要求骨髓浆细胞比例升高≥25%(绝对值增加≥10%);

出现新的软组织浆细胞瘤病变:原有1个以上的可测量病变SPD从最低点增加≥50%,或原有的≥1cm的病变其长轴增加≥50%;

循环浆细胞增加≥50%(在仅有循环中浆细胞作为可测量病变时应用,绝对值要求至少为个细胞/μL)。

评估PD需注意几个事项:一、PD评估的起点为前期的最低点而非最近点;二、如基线有可测量的血尿M蛋白,不能仅凭sFLC水平判定PD;三、如基线无可测量指标,血尿M蛋白、sFLC、浆细胞水平或髓外出现新发/进展都可评定PD;四、接受放疗的浆细胞瘤,不可用做有效性评估,但可作为判断PD的基线;

该患者血、尿M蛋白升高的比例与绝对值均符合PD标准,因此可判定为PD。关于疗效监测的细节事项,钟教授也作出了解释:1.初始诱导治疗期间,建议每一个疗程进行评估,诱导治疗后的随访监测,可2-3个疗程评估一次;2.疗效评估中血尿指标需双次确认(可以当天两次采样),但骨髓和影像学检查不必;3.除不分泌型MM的疗效评估外,只在CR以上需监测MRD或者考虑PD时才需要行骨髓检查;4.存在髓外浆细胞瘤患者,在疗效评估中必须进行监测;5.骨影像学检查一般可6个月复查一次,或骨相关临床症状加重时;6.对于需要进行MRD监测患者,建议在首先评估CR后每6个月一次。

最后,钟教授总结道,疗效评估一般遵循以下“四步走”:

第一步,需要确认基线可测量病灶,可按“血尿M蛋白是否可测量→sFLC是否可测量→骨髓浆细胞是否可测量”的顺序进行;

第二步,计算数值变化,评估疗效等级;

第三步,确认疗效,CR者进行骨髓评估;

第四步,CR以上疗效者,可采用NGF/NGS进行MRD评估,MRD阴性者进行PET-CT评估。

专家简介

钟立业教授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医院血液内科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浆细胞疾病学组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骨髓瘤学组委员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委员

老年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常委

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淋巴瘤分会常委

Blood杂志中文版青年编委

声明

本资讯旨在帮助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更好地了解相关疾病领域最新进展。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