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血液学 >> 血液学市场 >> 正文 >> 正文

15年前,一位精通儒道佛的九旬老人,

来源:血液学 时间:2022/8/17
女人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637081.html

年,一位年逾九十的老人,满眼笃定、慷慨激昂地在一场讲座中预言了中国的发展。

她骄傲地说:“不是我吹牛,只要给中国人和平与安定,最晚到年,中国不得了,中国一定强!在不远的将来,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比得上中国。”

在她看来,中华文明底蕴深厚,历久弥新。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决定了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有着势不可挡的态势。

在另一场凤凰卫视的专访中,这位老人还曾预言自己能活到岁,笑称自己可能等不到中国崛起的那一天的到来,希望后人替她好好看看。

而短短的十多年后,这些预言一一应验。

叶曼

这位老人,究竟是何方神圣?

这位老人名为“叶曼”,原名刘世纶,在国学界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世界上极少数可以将儒、释、道融会贯通的国学大师,在海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年,叶曼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籍在湖南,父亲是一位政坛名人。叶曼作为家中的独女,深受一家人的宠爱,父母更是将其视为掌上明珠。

在当时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还遗留着一些“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糟粕思想,但叶曼的父亲对此并不赞同,他思想开明,让叶曼同哥哥们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年仅6岁时,叶曼就以《左传》开启了启蒙教育。她的父亲还为她请来了一位老先生,在家中教学,教她阅读了《孟子》、《论语》和古文,为她深厚的文学功底打下了基础。

等到再长大一些,叶曼对学校产生了憧憬和渴望,她常常出神儿地看着窗外放学的学生。父亲看出了她的心思,在十岁那年将她送到了统一的初中学校学习。

学校中,叶曼表现优异,不仅成为女生班的班长,还当上了学生会的会长,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受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喜爱。

为此,很多正处于青春期的男生,也对优秀的叶曼产生了爱慕之心。

在某一天的放学时间,一排骑自行车的男生围住了一脸错愕的叶曼,随后站在单车行列最中间的男孩,害羞地向叶曼递上了写好的信件。

是的,这是一封情书。

这种声势浩大的传情书行为在学校里引发了不小的轰动,显然,这违反了学校严格要求的男女生之间不能有来往的校训。很快,训育主任对叶曼进行了惩罚,表示如果再有一个小过她就会被开除。

叶曼回家后满眼委屈地向父亲诉苦,并要求转学。但她的父亲并没有应允,而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她:“等你长大后,会遇到更多更加困难的事情,你自己要是没错,不管有任何打击,都不能认输,永远不要对自己没做过的事情认错,屈服于别人。”

叶曼深以为然,牢记父亲的话,更加勤奋念书,最终以第一名的成绩为初中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到了高中时期,叶曼的梦想是清华,但不幸落榜。

年,叶曼以国文第一的成绩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叶曼虽然未能考入目标院校,但却意外收获了另一番“机缘”即:被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特别录取。

叶曼

这是为何?其原因细数起来还与叶曼的父亲有点关系。

原来,叶曼曾写过一篇作文,题目是描述自己生平中最悲哀、喜欢或感动的一件事。彼时叶曼父亲刚逝世不久,带着满腔的丧父之痛,叶曼执笔完成了一篇佳作。情到深处时,泣不成声。

机缘巧合下,这篇文章被胡适看到。他对此篇文章的评价极高,并亲自邀请叶曼前往北大读书。

胡适

因此,叶曼获得了北大“试读生”的身份。

考虑到国家经济的落后,叶曼抱着实业救国的念头选择了经济学专业。但她对专业课经济学兴趣不大,反而经常逃课去听胡适、陶希圣、钱穆、闻一天等多位大师级学者的课。

后来叶曼也自觉惭愧,笑称自己在经济学方面学艺不精,没有用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进步上,只学会了记家用账以及工作上的借方贷方等“鸡毛蒜皮”的小事。

同时,她在北大也收获了可以执手相伴一生的爱人——北大全科状元田宝岱。

才子配佳人,堪称一段佳话。两人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生下一个女儿,家庭幸福美满。

叶曼8岁时,父母带她去吃东来顺涮羊肉。她远远地看到了厨师非常用力地拽着一头小羊,受到惊吓的小羊咩咩地发出阵阵凄厉的惨叫,始终不肯进门。

年幼的她并没有看懂这一幕,当涮羊肉片上桌时,她才突然醒悟过来,连忙问母亲:“这是我们刚才看到的那只羊吗?”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这一餐没再碰一点荤腥。

从那之后,叶曼在饮食方面便开始戒荤吃素,她表示:“我真的不忍心以杀生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

母亲见状十分担心,父亲认为小孩子难受完就会忘记了。但谁都没有想到,叶曼这一戒便是九十多年。许多人都以为叶曼吃素只是因为信佛,但事实并非如此,她只是怜悯那些被屠宰的生命。

虽然叶曼的父母均是虔诚的佛教信徒,但叶曼起初对佛教并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有些抵触。十一二岁时,父亲带她去听《成唯识论》,她却觉得佛教只不过是“有钱、有闲的士大夫阶级的一种消遣品罢了”。

但后来,她对佛教的态度出现了度的大翻转,抵触情绪全无,开始死心塌地地学佛。这都要从她对“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这一问题的领悟讲起。

叶曼

叶曼从小便对这个世界有诸多疑问,尤其是一些超现实问题,更是让她十分费解,比如周遭事物存在的原因以及人生的来处与去向。

但那时的她也仅仅是存在着一些疑惑,思想稚嫩,凭一己之力断然无法解决。

后来结婚后,丈夫田宝岱作为外交官,辗转于美国、日本等地二十五年,叶曼相伴左右,曾担任辅仁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妇女杂志主编等。

二人旅居于美国洛杉矶时期,叶曼接触到多种西方宗教,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西方的宗教并无法解答她心中关于生死的困惑,于是,她开始从东方思想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道家中有“生者寄也,死者归也”,叶曼心中的困惑得到了一定的解释,但还不完全,她心中的疑团一直消除不下。

在朋友的引荐下,叶曼得到了一次与南怀瑾先生会面的机会。

南怀瑾学富五车,潜心钻研学术与道教多年,在这一领域有很高的建树。见到南怀瑾先生后,叶曼带着满腔疑问:“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

南怀瑾先生听后沉默了一会。昔日前来拜访南怀瑾先生的女人,所提问题常常与丈夫出轨、婚姻破裂、婆媳关系和子女不孝有关,但叶曼却问了他生死。

于是是南怀瑾先生反问道:“你从哪儿抄来的这句话?”

叶曼听了这话后有些窝火,心想,哪有这么和客人说话的?两个人随后又互呛了几句,最后南怀瑾先生说:“从古至今,从中国到外国,所有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明天你来听听《楞严经》吧。”

第二日,叶曼听了《楞严经》的课后,如获至宝,喜难自抑,只听了半卷便央求南怀瑾先生重新再讲一遍。自此之后,叶曼再也不想读“世间糟粕书”了,她花了几年时间一遍又一遍地反研读《楞严经》。

《楞严经》

虽收获颇丰,但她总觉得自己与佛法之间还存在着一道看不见的沟壑。

又过了一段时间,叶曼听说了南怀瑾打禅七的消息,于是她在大年除夕夜离开了丈夫、女儿以及新出生的外孙女,匆忙从美国赶回中国。

七天时间里,叶曼的吃睡都非常简单,她与南怀瑾先生谈经论道,从未因南怀瑾先生的大师身份而有所顾忌。尽管分歧不断,但仍十分敬重。在她看来,南怀瑾先生虽然骂人很凶,但学问更大。受到点拨后的自己犹如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后来每逢打七,叶曼必从美国赶回来参加。

此外,叶曼还逢师必拜。除了南怀瑾先生外,还拜了陈建民为师。叶曼虽然学佛时间比较晚,但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进步极快,领悟能力极高,后来还出版了书籍。

19世纪60年代,为了更好地宣传儒学、道教与佛教,叶曼在台湾成立了“文贤学会”,意为文殊和普贤。70年代时,又在美国的家中成立了“文学书院”。80年代,当选世界佛教友谊会副会长。

叶曼佛学渊博,每次开课必定人满为患,成为了一位在全世界讲经布道的国学传承者,为中华文化的传统对外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经历了多年的沉淀后,对于生死的问题,叶曼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她是这样说的:

“我随时随地准备死,但我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会浪费,尽量利用它,时时可死,步步求生。”

叶曼除了“国学大师”的称呼外,还被很多人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百岁奶奶。

她年逾九十时仍然耳聪目明,精神矍铄,丝毫没有“老态龙钟”的样子。即使后来年过百岁,头发仍旧疏密有致,凡是见到她的人,必然要夸赞一句她很“年轻”。

叶老曾经说过:“其实想活一百岁并不难,完全可以把衰老的时间逐渐推迟”。

那么,叶曼的长寿之道是什么?

上文中已经提到,叶曼坚持吃素90多年。跟随着丈夫田宝岱留返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时,面对着满桌大鱼大肉,她只能声称肠胃不适,以饮料来应酬。

叶曼吃的几乎全部都是蔬菜和水果,长期没有摄入肉食,这在营养学上看起来是极度不均衡的饮食习惯。但在她看来,自己平日里极少生病,所以只吃素并不会像其他人所说的那样营养不良。

此外,她在吃饭时还有其他一些讲究,例如“饱不过饥”,每顿饭只能吃七分饱,早饭要吃好,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好。如果顿顿都吃的十二分饱,那真是五脏六腑难以承受之痛了!

后来叶曼还将这一理念延伸到了为人处世的哲学之上,“人什么都不能做得太满,什么都要留有余地。宁肯缺一些,随时都准备着退后一步。”

叶曼还表示,吃饭时尤其不能生气,生一次气便要少活一年,气生百病!

为了劝解众人,叶曼还专门解释道:

“你看怒这个字,心,奴,所以发怒就是做心的奴隶。随它指使。现今许多年轻人犯罪,往往是一时之怒造成,不但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科学家验过发脾气时人的血液,发现血液中有毒素。”

痛苦自己找,快乐处处有,叶曼的快乐便是读书,读书会她不知老之将至。在她眼里,书中充满了未知,永远是新鲜的东西。真正爱读书的人,只会觉得时间不够,哪还会有什么闲工夫去管闲事,怄闲气呢?

叶曼博览群书,整日手不释卷,徜徉在书海之中,到了晚年也是如此。相比于长篇小说,她更偏爱简短精致的散文,只因长篇小说“耽误工夫”。

广泛的涉猎与阅读,使叶曼变得博学通识,拥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从而内化为一己所学。

年2月16日,叶曼安详示寂,享年岁。

叶老生前曾经说过,“唯有智慧地度此一生,方才不辜负来人间走了一遭。”

叶曼的智慧和她这一生的经历,的确表示着:“这一遭,她没有白来。”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单位联系/投稿邮箱:srvic

shxyo.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1405.html